人才培养

“情怀要深”: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3-10-20浏览: 设置

 “情怀要深”: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情怀要深”作为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业素养之一,为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重要遵循。如何理解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又怎样实现“情怀要深”呢?笔者结合近30年中学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核心要义







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是指思政课教师对国家、职业和学生所具有的真挚情感和精神追求,包括以浓厚的家国情怀感召学生、以不倦的传道情怀感染学生、以博大的仁爱情怀感化学生。思政课教师的情怀是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的统一。


浓厚的家国情怀

思政课教师要有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的家国情怀,要心怀祖国和人民,时刻关注时代与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带动广大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帮助学生增强政治认同,成为有家国担当的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和人民。


不倦的传道情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社会职责是教书育人,居于第一位的职业理想就是“传道”。倘若一个教师只知“受业”“解惑”而忽视“传道”,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一个“经师”而非“人师”。思政课教师的传道情怀,就是以精湛的专业技能感召学生,以诲人不倦的态度教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思政课教师既要善为“经师”,更要乐为“人师”,在二者的统一中彰显传道情怀,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博大的仁爱情怀

“仁爱”主要指宽厚待人、对人慈爱。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了“好老师”应当具备的四个标准,其中一个标准就是“要有仁爱之心”。思政课教师的仁爱情怀,就是以人性的关辉照亮学生,以大爱包容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守望者;同时,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不断增强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通过修己之德、自尊自爱,模范遵守教师职业规范和道德操守。思政课教师的仁爱情怀,表现为对学生、对工作及对自身的热忱与大爱。


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价值意蕴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要求。思政课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主体。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更能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更能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很难想象,一个自私自利、不注重修身齐家、崇洋媚外的老师能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很难想象,一个冷漠无情、眼里没有“学生”、只有“考生”的老师能传递给学生仁爱情怀。思政课教师只有做到了“情怀要深”,才能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精心引导和培育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思政课教师需要具有深厚的情怀素养,摒弃“照本宣科、自说自话”的教学方式,打破师生之间情感交往的壁垒,使生硬高冷的道理充满温度,使教学彰显人性光芒,才能用真心、真挚、真诚的情感影响和感召学生,师生间才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情感上的交汇和思想上的互动。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棱角分明,还要有情有义;有情有义,才能有滋有味;有滋有味,方能入脑入心。


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涵养路径







厚植家国情怀,做有根有魂的教育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思政课教师要在讲述红色故事中传播家国情怀,在爱岗敬业的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家国情怀,在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培育家国情怀,做有根有魂的教育者。


笔者在教授“做爱党爱国的人”这一主题时,首先播放了电影《建军大业》中的剪辑片段:1927年南昌起义以后,为掩护起义军主力南下,朱德率领3000多名将士与敌人在三河坝展开血战,最后留下200人断后拼命抵抗,让更多的人活着出去。学生被惨烈、悲壮的三河坝战役吸引,有的学生被“留下来”将士的英雄壮举感动得热泪盈眶。笔者随即抛出问题:“大家知道‘留下来’意味着什么吗?”学生回答:“意味着丧失宝贵的生命!”我追问:“那他们傻不傻,连命都不要了?”一个学生回答:“这些将士们为了‘大我’,宁愿舍弃‘小我’!”我被学生的回答感动了。在优美而雄壮的《我爱你,中国》弦乐声中,我深情地吟诵起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掌声在教室里响起并久久回荡……


坚守传道情怀,争做新时代“大先生”。思政课教师要坚守传道情怀,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精心打造思政“金课”,不断提升传道育人水平,要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和涵养德行的“人师”的统一者,立志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笔者曾给全校师生上“开学第一课”,讲授的主题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播放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的剪辑视频:孔子的两位弟子颜回、仲由相继离世,年迈的孔子悲恸地呼唤着他们的名字,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余音绕梁。画面迅速切换到革命战争年代,敌人拷问彭湃、杨殷等人:“你们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难道你们不怕死?”彭湃、杨殷等大义凛然地回答:“朝闻道,夕死可矣!”此时,我深情地说:“他们都可以为了真理和信仰赴汤蹈火,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历久弥新和生生不息,这就是跨越时空的大道。”


树立仁爱情怀,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亲其师,信其道。”仁爱是思政课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仁爱情怀,做到仁者爱人,树立“以生为本”的仁爱理念,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热爱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将仁爱之心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将仁爱之情投入教育的点点滴滴,以情促教,以德育人,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学生在被关爱、被尊重、被信任的和谐氛围中健康成长。思政课教师只有热爱思政课,倾注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于教育教学,钻研业务,潜心问道,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笔者在讲授“孝敬父母”这个主题时,在课堂上来了个“真情告白”:“小时候,家里很穷,49岁的父亲患病撒手人寰,母亲为了供我读书,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冬天提着竹篮子四处吆喝着卖馒头,夏天背着小木箱走街串巷卖冰棒……如今,母亲也离我而去。虽然我现在不经常想起她,但我从来没有一刻忘记。母亲的恩情我一辈子都还不清,在这里,我只想对我母亲说一句话:‘妈妈,如果有下辈子的话,我仍然选择做您的儿子!’”面对屏幕上母亲的照片,我深深地一鞠躬……在讲述的过程中,我几度哽咽,不少学生潸然泪下。接着,我布置这堂课的作业——“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帮妈妈下厨炒菜、给父母捶背……我听到了学生在承担家庭责任中“拔节成长”的声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要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三尺讲台,万里江山”,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跑出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加速度


来源|“湖北教育”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